VPN厂商毁约,“终身订阅”的本质是骗局?

近日,VPN服务商VPNSecure因单方面取消用户终身订阅权限引发轩然大波。其新东家InfiniteQuant Ltd以“收购时未知存在终身订阅”为由拒绝履约,并强行将用户账号降级为付费订阅模式。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“终身订阅”商业模式的脆弱性,更将网络服务行业长期存在的信任危机推至台前。

终身订阅:从“捡漏”到“陷阱”的真相

VPNSecure的终身订阅服务曾是其扩张市场的利器。2015至2022年间,该品牌通过StackSocial、ZDNET等第三方平台以28-40美元的低价兜售“永久使用权”,成功吸引大量用户。这种看似双赢的策略实则暗藏风险——当用户基数和运维成本同步攀升时,终身订阅立即从现金流工具转变为财务黑洞。

新东家的处理方式更显荒诞:先是声称收购时未获知终身订阅的存在(尽管简单搜索即可发现历史营销广告和销售记录),继而以“数据库未同步”为由推卸责任,最终通过突然停服倒逼用户接受付费方案。这种“资产收购不接盘负债”的操作,本质上是以法律漏洞为盾牌,行商业背信之实。

商业逻辑的先天缺陷与道德困境

终身订阅/终身会员的商业模式存在结构性矛盾。以VPNSecure为例,假设每位用户支付40美元终身费用,按VPN行业年均运维成本5-10美元/用户计算,企业需保证用户存活期不超过4-8年才能盈亏平衡。而实际上,用户生命周期往往远超此期限,当用户增长停滞时,终身订阅立即成为吞噬利润的黑洞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本游戏中的责任切割。收购协议中“仅接收技术资产、不承担既有义务”的条款,已成为数字服务行业规避风险的标准化操作。从澳大利亚Boost Network到阿联酋HOLDXB Trading,VPNSecure三年间三易其主,企业实体在国际法域间腾挪转移,用户权益在资本运作中被系统性剥离。

其他提供终身订阅的数字产品(如某些密码管理工具)同样面临更严峻考验:既要对抗持续升级的安全威胁,又需在零边际收益下维持服务器支出。这些企业往往通过“功能分级”暗中削弱终身会员权益,或借版本更新迫使老用户重新付费。

数字时代的订阅制信任危机

事实上,不止VPN。从早年的云盘服务、加密邮箱到现在的AI工具、笔记/写作平台,再到看似稳固的流媒体平台(如Spotify、YouTube Premium等),“终身会员”几乎成了“变相众筹”——企业在早期快速变现用户信任,等到估值膨胀或被收购时,就“清洗”这些非持续付费用户。在资本主导的数字经济中,“终身”不过是相对企业存续期的修辞游戏。

将视野扩展至流媒体领域,Netflix等平台虽未推出终身订阅,但其频繁涨价、打击账号共享等行为,同样暴露订阅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。即便是Disney+这类背靠巨头的内容平台,2022年用户流失率仍高达

13.8%,证明单靠内容投入难以维持长期订阅黏性。Netflix和HBO等主流平台几乎从未承诺“终身订阅”,正是深知这种模式不可持续;而那些出售终身VIP会员的创业服务,不少已悄然关闭、卖身或修改使用条款。

结语:终身订阅是一笔“风险投资”

VPNSecure事件撕开了数字服务行业的光鲜外衣,暴露出资本逻辑与用户权益的根本性冲突。当“终身”沦为营销话术,当企业责任可以随股权变更一键清零,消费者亟需建立新的认知范式:数字服务不存在真正的永久承诺,任何超出三年期的订阅都应视为“风险投资”。

END

前一篇病毒过时了?七种最热门的智能手机黑客攻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