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万“矿盘”翻新后进入电商平台,亚马逊硬盘骗局曝光

很多电脑玩家喜欢从亚马逊等海外电商平台淘便宜硬盘,但近日亚马逊、Shopee、Lazada等全球电商平台接连爆出“矿盘丑闻”,你以为买到的是价廉物美的“全新”硬盘,实际上很可能只是从矿机里退役下来的“矿盘”。

近日,马来西亚警方在希捷公司协助下突袭一处地下工坊,现场查获近700块被重新清洗、贴标、包装的硬盘,其中不少来自早已退役的Chia矿场。

调查显示,这些所谓“新品”通过低价渠道流入市场,甚至被改装成监控级高端产品出售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类似的假盘已在亚马逊等主流平台上出现,部分外置硬盘竟内置超过十年的老旧机械硬盘。这不仅是一次消费欺诈,更是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信任体系的危机!

翻新“矿盘”大量流入市场

今年5月,希捷安全团队联手马来西亚执法部门,一场宛如电影般的突袭行动在吉隆坡郊外展开——他们锁定并查封了一家涉案工坊,现场缴获约700块不到18TB的硬盘,其中既有希捷硬盘,也包括西部数据、东芝等知名硬盘品牌。

据调查,这些硬盘大多来自中国——曾被用于“种植币”Chia的矿机阵列。Chia 挖矿一度引爆硬盘需求,也造成海量废旧机械硬盘的集中抛售。一旦矿机变得“不赚钱”,硬盘回流二级市场,成为“再加工”的原料。

工坊里所谓的“翻新流程”繁复而隐秘:抹除SMART数据、清洁、重新贴标、包装,甚至“升级”型号(例如将Barracuda包装成更高价的IronWolf或SkyHawk)。

这些矿盘最终通过Shopee和Lazada等东南亚主流电商平台以“新盘”身份流入市场,价格远低于官方定价,吸引大量消费者眼球。一位马来西亚当地销售经理因价格异常敏锐地向希捷报告,促使后续立案调查。

调查中发现,工坊不仅是硬盘“作坊”,也是完整的物流与订单中心,涉案的六名工作人员扮演的是操作员角色:清理、打包、记录整个流程甚至录像留证。

亚马逊促销翻新硬盘

希捷推测,此次突击搜查的矿盘翻新作坊只是冰山一角。据Heise报道,Chia矿盘翻新的数量可能接近百万级别,尽管被买家识破、退货或召回的比例尚不明。

这一骗局并非局限于东南亚,其受害者包括德国语区、大洋洲、美国等地。尤其针对希捷硬盘,但由于其固件有不可更改的内部记录,得以让“矿盘充新事件”曝光;但对于西部数据和东芝等品牌的硬盘,这类欺诈更难侦测。

曝光不仅限于马来西亚的“硬盘工坊”。据TechRadar报道,近日美国Attingo 数据恢复公司调查发现,亚马逊平台上名为UnionSine HD2510的新款外置硬盘,实际上使用的是超过10年的二手HDD,内含数据和异常的SMART信息,显示其“零通电”状态是人为伪造。

此类硬盘还曾在亚马逊Tech Week活动期间热销,包装与官方正品别无二致。“这掩盖了严重的隐私与稳定性风险,”Attingo CEO Markus Häfele指出,这不仅“误导消费者”,更可能引发 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 隐患,而亚马逊至今尚未对此回应。

此外,Tom’s Hardware也曾披露类似UnionSine外置硬盘来源可疑:拆解后发现内部使用的是2016年的Toshiba HDD,虽然性能尚可,但可靠度令人担忧。

电商平台漏洞:谁为消费者买单?

类似的硬盘翻新骗局为何屡屡发生?原因在于:

  • 电商平台对第三方卖家监管薄弱,特别是Amazon、eBay等采用混合库存机制,加重了假货流通风险;
  • 价格战引发的平台道德滑坡,“价格诱惑”往往伴随着高风险;
  • 硬盘制造商追踪能力有限,除希捷外其他品牌硬盘几乎没法凭固件识别真伪;
  • 灰色市场链条深,从矿工跳蚤市场,到中间商,再到翻新工坊,层层传递,消费者则处于“食物链”的末端。

点评:一块硬盘引发的电商平台信任危机

这不仅是一场硬盘骗局,更是一场消费者信任与产业合规的危机。它揭示了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的阴暗面,也暴露出电商平台管理与品牌保护机制的空白。

  • 对于硬盘厂商:希捷的对策值得点赞,强化授权分销商计划、引入全球贸易筛查机制,封堵灰色通道,让供应链更透明安全;
  • 对于电商平台:必须提升第三方卖家审查,加强拆解与实物抽查机制,守住“卖家与买家信任”这条红线;
  • 对于消费者:面对超低价格要保持警惕,建议在购入硬盘后通过序列号查询保修状态,比对SMART数据异常,与官方渠道保持联动。

前一篇以色列网络安全头号人物,“网络铁穹”设计师在美国被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