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种已经失效的网络安全方法

安全实践就像人的习惯,有些根深蒂固却早已失效。继续抱残守缺,依赖失效做法,不仅无法防御现代威胁,反而可能让攻击者轻松得手。以下七种网络安全方法,曾是行业共识,如今却已经不合时宜,亟待淘汰。

一、依赖“边界安全”来防御一切

在“办公就在云端”的时代,安全边界早已瓦解。企业员工、数据与应用分散在远程办公设备、第三方云平台和全球各地的网络环境中。

传统防火墙+内部信任的架构,无法防范横向移动、勒索软件和数据外泄。零信任架构(Zero Trust)强调“从不信任,持续验证”,才是现代安全的起点。

二、把合规当作安全目标

很多安全团队把工作重心放在应付合规审计上,认为“过审”就是“安全”。但现实是,许多合规达标的企业依旧发生重大数据泄露。

合规导向的安全思维往往忽视真正的风险管理,导致资源错配与误判优先级。现代安全需要聚焦以下三点:

  • 纵深防御
  • 零信任身份管理
  • CARTA(持续自适应风险与信任评估)

三、继续使用传统 VPN

老式VPN不仅配置复杂,还难以扩展到现代混合办公环境。其静态信任模型也容易被滥用,一旦“连上就信任”,攻击者就能轻松潜入企业内网。

更优的做法是采用 安全访问服务边缘(SASE)+零信任网络访问(ZTNA),对用户与设备进行动态验证,从根本上解决访问控制与身份验证问题。

四、误以为 EDR 足以防护所有攻击

EDR(终端检测与响应)确实比传统杀毒软件先进,但攻击者已不再拘泥于端点。他们正通过云平台、API、网络设备、OAuth令牌等路径避开端点防护。

如果你的安全体系仍然“端点为王”,那么云环境、IoT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都成了盲区。要补齐短板,需引入:

  • 云原生威胁检测(CDR)
  • 网络流量分析(NDR)
  • 基于身份和行为的异常检测

五、继续使用短信验证码做二次验证

短信验证码(SMS 2FA)曾是提高安全性的代名词,如今却成了攻击者的“敲门砖”。SIM卡交换、SS7协议漏洞、短信拦截……让短信验证形同虚设。

替代方案包括:

  • 基于应用的OTP(如GoogleAuthenticator)
  • 硬件令牌(如Yubikey)
  • 无密码认证(如FIDO2/Passkey)

六、依赖本地化 SIEM 进行安全监控

传统的本地SIEM(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)工具容易造成“告警疲劳”,且在面对云服务时力不从心。云日志昂贵、数据流量大、存储和可见性受限,导致“看不到就防不了”。

相比之下,云原生SIEM/SOAR平台支持弹性扩容、AI分析、威胁联动,更适合多云混合环境的需求。

七、让终端用户成为“最后的防线”

再强大的技术也无法阻止一个粗心点错链接的用户。钓鱼邮件、社交工程、伪装攻击的成功率,往往只需一次失误。

GoUpSec安全意识专家TUNNY认为,员工不是安全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,而应该是“第一道主动防线”。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,需要:

  • 定期、个性化的安全意识培训
  • 真实环境模拟演练(如钓鱼测试)
  • 激励机制与即时反馈

即将失效的安全方法

以下这些做法虽然目前仍被广泛使用,但其效果正在迅速递减,应提前预警:

  • 单点扫描工具替代DevSecOps流水线。安全检测要伴随代码发布全过程,而非“一测了之”。
  • 签名式病毒查杀系统。对于无文件攻击与AI生成的混淆载荷无能为力。
  • 年度一次性安全意识培训制度。安全意识培训必须碎片化、持续化,并贴近实际威胁情境。
  • 人工管理SSH密钥与API Token。无自动轮换与访问审计,泄露后将难以控制。
  • 传统VLAN网络隔离而非微分段。面对横向移动与容器架构,传统分区已无效。
  • 仅靠WAF应对API安全。GraphQL、WebSocket、第三方整合让传统 WAF 规则难以匹配,API需要专属的安全网关与运行时防护。

前一篇删库、造假、撒谎,AI编程助手还能信吗?
后一篇特朗普AI行动计划曝光:用AI保卫国家关键基础设施